首页 >  艺术品 >  正文

以中国书法艺术金银纪念币为契机 探寻篆书艺术的传承与再现

2018-08-21 14:07 来源 : 《中国金币文化》        作者:王安 (辛文 整理)

分享至

2018 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书法艺术(篆书) 金银纪念币,将以中国书法演变进程,即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为表现内容,分五年连续发行,每组五个规格。这是第一次以书法艺术为表现主题的金银纪念币。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项目的发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持久地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实际体现。随着新时代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以发行贵金属纪念币的形式,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且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可谓博大精深。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诞生、发展、成熟与兴盛的各个时期,更是全人类民族文明的伟大见证。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书法也是世界公认历史最为悠久,并且极具鲜明民族特征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艺术种类,是世界上唯一最具抽象意味且又最具实用功能的视觉艺术。书法艺术以特有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被历朝历代高度重视和推崇,无间断地发扬和传承。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的知名与不知名的书法大家,国宝级的书法作品遍布世界各大博物馆。书法艺术具备理论深厚、书体完备、传承有序、风格众多、内涵深厚、影响深远等典型特征,是一座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丰碑。

▲古文字类编表

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科学产品的大量应用,随之带来手写功能的逐步退化,但依然不断有愈来愈多的热爱书法艺术的人加入其间,为之默默耕耘,其中不乏其他国家的爱好者加入其中,证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无怪乎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国金银纪念币承载着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艺术项目的发行附和着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理清学科体系,探究发展脉络形成搭配方案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发行项目所表现的主题以及研究学科而言,在中国传统国学体系中,当属碑帖学范畴,即史学、目录学、金石学、铜器学、碑学和帖学。因此,书法艺术的研究与传承,是需要建立在诸如文献学、古文字学、训诂学以及美学等学科基础上。同样,书法金银纪念币项目,也应以综合性的学术研究为根基,以书法艺术发展时代作为主线,以中国古代书法巨匠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品为脉络,进行全面的综合考量,形成整套搭配组合,才是做好该项目的基础。

如何确立项目五组整体的表现内容,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难题。毕竟金银纪念币是高度浓缩的金属艺术的再现形式,在总共只有25个规格的方寸空间中,完整展现中国书法艺术是难于实现的。因此对表现内容必须进行概括性选择,必须从(篆、隶、楷、行、草)五组的整体层面来统筹权衡其搭配方案,通过高度概括的相对完整性与鲜明的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使受众以点带面地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整体概貌与精神魅力。

为此,我们以选取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为表现范围,制定了内容选取所遵循的原则,具体有六个方面重要特征:一是能够充分代表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的典型性作品。二是能够充分代表书体变化发展的无名书家和名家巨匠的作品。三是以书法发展的影响力与历史地位为准绳,兼顾不同朝代的书迹和不同书家的书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取舍。四是尽可能兼顾不同器物,如甲骨、铜器、石刻、摩崖、碑版、竹简、绢本、纸本等种类。五是在选取作品中,能够提取出赋有时代精神以及美好寓意的词语,作为单独表现的元素。六是所选取的书迹要流传有序,版本最佳且字迹清晰。同一书家的书迹,避免重复出现。

▲古文字类编表

上述六项原则,其选取难度可见一斑。从整套方案来看,展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书法造型艺术,而是深层的中国汉文化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古文字学、金石学、美学的博大与深厚。随着篆、隶、楷、行、草的逐年发行,通过中国古代经典书迹在金银纪念币上的再现,力求以点带面地不断呈现出中华民族汉字演变与发展,使受众感受不同书体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浮雕的起伏之间感知书法巨匠们的精神世界。

二、聚焦经典作品,突出篆书演变阶段展现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是以中国字体演进发展的甲骨文、大篆、小篆为表现脉络,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典型作品为具体表现内容,展现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经典形态。

(一)甲骨文

汉字是世界上生存寿命最长的文字,迄今已有4500余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许多变化,以商代甲骨卜辞来说,它是我国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材料,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属于中国古文字学中古汉字学的甲骨学、金文学、战国文字学、简牍帛书四个研究门类之一。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并开始收藏研究,迄今已有近 120 年的历史。

▲甲骨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亦称契文、卜辞、贞卜文字,以及殷墟文字等。在甲骨学中是指始于商代晚期诸王所遗留的卜辞。海内外数量达15万片,约4500字,可辨识的约1000余字。

在晚商王朝270多年间,由于时代风尚与契刻贞人的技巧等原因,产生了不同的风格。董作宾将甲骨断代分为五期(胡厚宣、陈梦家等对分期有所不同),丁为第一期,以武丁时为多,大字气势磅礴,小字秀丽端庄。祖庚、祖甲时为二期,书体工整凝重,温婉静穆。根据董作宾的“贞人断代”,第一期是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二世四王),贞人有“宾”“争”“亘”“永”等 120 几位。我们选择的这块甲骨文,属典型的第一期贞人宾组甲骨, 被称为“众人协田卜骨刻辞”。

书法特征与主要表现文字 : 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的甲骨,长 14.7 厘米,宽 11.9 厘米。由左向右分三列十四字(含合文):“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内容为商王隆重发布命令,让众人协力农作,希望会有好收成。该卜骨刻辞字形规整挺拔,字势开合有度。甲骨文因多以单刀刻画,不易圆转,因此以方折为主要特征,线条直挺犀利、质朴自然。从选取的画面可见其强调三列纵势,弱化字距横列。字之大小、长扁,错落有致,相背顾盼适宜。疏处不显空旷,密处不觉拥挤。章法布局平和稳定,协调有致,舒朗明快。从中可以窥见3000 多年前,工匠以刀代笔的特质和审美特征。

我们选取字势开张舒朗、线条劲健挺拔的“协田”二字,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协田”意为众人共同协作耕田。

▲“协田”拓片

(二)大篆

大篆是籀文、金文、古文的统称。历史上通常把秦和秦以前的汉字称为“篆体”,把秦以后的汉字称为“隶体”,在篆体字中又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

▲古文字类编表

自汉代以来,多认为大篆乃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称大篆为“籀文”,把晚于籀文的战国文字称作“古文”。与此称谓相对应,把当时通行的“隶书”称作“今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篆体还是隶体,同属古文字研究对象范畴。

大篆则是以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代表。青铜器铭文是指商周时代青铜礼器、乐器及其他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称之为“金文”。分为铸与刻两种字体。早期铜器铭文,一般皆与铜器同时铸成。自入战国以后,有些铭文是在铜器铸成之后再加刻上去的。由于它是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而被称为“钟鼎文字”或“彝器款识”。所谓“款”,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凹入阴文,“识”是指凸出的阳文,大盂鼎铭文为凹下,是大篆的典型作品,更是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

▲泰山刻石拓片、金石拓片

1.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康王时代的标准器。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厘米,重 153.5 公斤。腹内壁有文字 19 行,292 字(其中一字残泐)。清道光初年,于陕西郿县礼村出土。先为宋瑞卿所得,后为岐山县令周雨焦所夺。继传刘喜海、袁宝恒、左宗棠、潘祖荫收藏。1951 年潘氏后人献于国家,先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 年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铭文记述了周康王 23 年(公元前 994 年)康王姬钊对南公之孙盂策命时讲述周立国的经验和殷亡国的教训,鼓励盂为国效力,并赐予盂土地、物品等内容。书法特征与主要表现文字:金文的美是甲骨文的美的升华,由甲骨的整齐的直线转换为多变的曲线。方正的空间亦为欹侧的结构所取代,变成一种圆润至上的审美观念。大盂鼎铭文在书法艺术上极有特色,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极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结字十分严谨,体势庄严典雅,瑰丽雄奇。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有些笔画异常粗壮,具有很强的装饰韵味与节奏韵律,整篇布局在质朴平实中显现出宏伟庄严之相。

▲大盂鼎拓片、匍有四方拓片

▲大孟鼎

我们选取字势雄强优美、字体敦厚工整、文字清晰的“匍有四方”四字,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 “匍有四方”意为佑助四方民众。

2.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铭文为商周晚期书法艺术的代表。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的水器,高39.5厘米,长137.2厘米, 宽86.5厘米,重215.3公斤。底部铸有铭文八行111字。其内容记载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抗击匈奴获胜而归,周王为其设宴,请功受赏,虢季子白因而作盘纪念。全文押韵,每句四字,语言洗练。铭文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范本。

虢季子白盘发现于清道光年间, 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附近。农民由地下掘出,随后即用以盛水饮马。后为徐姓县令出钱将其据为己有,遂同徐氏运往江苏常州。太平军取常州,此盘又归属某王。清将刘铭传攻破常州,又转为刘氏所有。1950年由刘肃曾捐献人民政府。现藏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

书法特征与主要表现文字:虢季子白盘属西周晚期宣王器物,开秦文字之先河。整篇布局疏阔至极,气韵整肃划一。字形长扁相间,宽窄有度。线条圆润中不失劲挺,笔力雄迈,不乏书写的流动之美与节奏感。从折挫屈曲的笔法和结构中,可以窥见石鼓文的渊源与个性。我们选取字势典型优美、清晰的“万年无疆”四字,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万年无疆”意为子子孙孙珍 藏,直到永世无疆。

▲虢季子白盘拓片、“万寿无疆”拓片

3.石鼓文

石鼓文书体介于战国“古文”与秦篆之间。集大篆之成,开小篆先河,或可称为“大篆”,是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是研究大篆,以及由大篆演进为小篆的重要资料。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无论在书法艺术、历史、考古、文字发展以及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石鼓文约刻于秦襄公(公元前777- 前776 年)时期,因石刻形状似鼓而得名。鼓有十面,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两尺。每面鼓刻有一首四言诗辞,记述了秦国君游猎的故事,因而又有“猎碣”之称。唐初在陕西陈仓地区发现,也称“陈  仓石碣”。直到宋代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将其移置凤翔府学。而“作原”一鼓已非原物(因“作原”鼓遗失,移置后 补刻)。皇祐四年向传师乡间寻访找到此鼓,但已被人为截去上半改刻成臼。此后曾被多次辗转移置。1937 年, 日本入侵我国,马衡等主持南迁至蜀。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

石鼓材质并非青铜,流传辗转直至今日,已然是个奇迹。从殷商至春秋时期,人们用文字记事,开始刻于甲骨,后铸于青铜器上,至战国时代又舍弃青铜器,开始使用石刻。虽然秦以后仍用铜器,但少有记事。龚自珍《定盦文集·论刻石》中解释:“国之大致也,史之大支也,或记于金,或记于石,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徒也难。则寿侔于金石有之,古人所以舍金而刻石欤?”同样,宋·赵明诚《金石录》中有一段话 :“石鼓文,世传周宣王刻石,史籀书。欧阳文忠公以谓‘今世所有汉恒、灵时碑往往而在,距今未及千载,大书深刻而摩灭者十犹八九,自宣王至今,实千有九百余年,古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以此为可疑。余观秦以前碑刻,如此石鼓及《祖楚文》、泰山秦篆皆麤石,如今世以为碓臼石者,石性即坚难坏,又不堪他用,故能存至今。汉以后碑碣,石虽精好, 然亦易剥缺,又往往为人取作柱礎之类。盖古人用意深远, 事事有理……”上述两家观点,比较清楚地陈述了石刻的 应用与留存下来的原委。

石鼓文的存世,为后世研习篆书书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宝贵资料,为此产生了一批尤其是清代善于篆书的书法巨匠。

▲石鼓文

书法特征与主要表现文字:石鼓文结体舒朗,朴厚雄浑,体态浑穆,画如曲铁,布局排列工整,横竖间距基本齐整,兼有大、小篆之美。经千年自然风蚀,使之增添了一种残破美感。

明隆庆、万历年间,文人篆刻流派兴起后,方有篆刻家从篆刻角度予以重视,如著名篆刻家朱简所著《印经》中曾云:“摹印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清康有为《书镜》中评价:“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潘迪《石鼓音训》则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真正把石鼓文写得传神入妙者,当首推晚清大家吴昌硕。

十个鼓分别为 :吾车第一、汧殹第二、田车第三、鑾车第四、霝雨第五、作原第六、而师第七、马薦第八、吾水第九、吴人第十。吾车第一: 叙述初猎情况,描写车马整齐、动物丰富,以及猎有所获等。共十一行,行六字,共存六十六字。此石诗分五章,前四章各四句,末章三句。

《石鼓文》唐拓本已无存,旧拓善本传世稀少。现存最早拓本是明嘉靖年间无锡收藏家安国桂坡《石谷斋》所藏北宋拓本(安国三本:先锋、中权、后劲,现藏于日本)。我们选取了吴昌硕旧藏明中期精拓本。汧殹鼓(第二鼓)第五行“黄帛”二字未损(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汲取了该拓本中的第一鼓“吾车既好”四字,字迹留存较为清晰完整。 字形规整,字势高古,线条朴茂浑厚。“吾车既好” 释义为我们狩猎的车子很漂亮的美好描述。

(三)小篆

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

《说文解字叙》:“七国语音异声,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所谓小篆也。”由此可知小篆产生由来。

据《史记·秦始皇本经》记载,李斯随秦始皇巡视天下,在峄山、泰山、芝罘、琅琊、碣石、会稽六处立石刻。迄今《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古文字类编表

(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唯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尚存残石。《泰山刻石》的前半部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即位第一年所刻。一般认为秦刻石小篆为李斯所书,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出秦代篆书艺术的典型风格。

书法特征与主要表现文字:“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据载,碑高四尺五寸,宽一尺四寸,刻石北、 东、西三面为始皇诏书,计144字,两千年来历经数次迁移,现置  泰山岱庙内,仅存十个残字。《泰山刻石》上承《石鼓文》遗绪, 下开汉篆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改变了大篆的繁复,而变得简便易写。字形工整而规范,结体严谨,瘦长匀称,笔划劲健圆润,线条均等,故又称为“玉箸篆”。

在流传于世的《泰山刻石》拓本中,明代安国收藏的 165 字本最为珍贵。我们选取了该拓本中字迹留存较为清晰完整的“金石”二   字。字形规整,字势、线条朴茂浑厚。“金石”二字是金和美石之属, 既代表书法篆刻的专业术语,还具有忠贞不朽、心志坚定

等健康向上的美好寓意。

我们需要在每一个规格中,分别提取出能代表该作品特征的词语作为突出表现的典型形象。由于不同时代器物的功用及内容局限,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选取的词语(2 个字或 4 个字),力求文字内容积极向上和赋有美好寓意,展现思想性与艺术性。

▲古文字类编表

三、不离传世经典左右,是成就书法巨孽的不二法门

我们选取的上述五件经典书法作品,基本代表了篆书的发展阶段及其典型艺术特征。这些作品对历代研习书法的书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凡擅长篆书的书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甚至穷其一生, 不离左右,不断从中汲取精华,取得了至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盛,其影响更加广泛,产生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家,还有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艺术大家。

近代吴昌硕对石鼓文用功尤深,将石鼓文的圆劲笔法灵活运用在他的书画篆刻之中,展现了突出的成就。

▲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

四、凝聚艺术于方寸,于起伏之间再现书法艺术神韵

金银纪念币的设计,是在还原古代经典作品基础上,在方寸之间,通过浮雕展现书法神韵的金属艺术形式。在图稿设计时,根据图稿面积的大小,既要考虑该主题作品的选取范围多少,又要突出表现选取的核心词语,既要兼顾如器物造型、主题文字、印章、面额等要素的轻重关系, 又要协调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平衡以及预见后期金属表现效果。需要在图稿设计的方寸之间,惜墨如金地处理好每个元素。我们力求通过每一枚的图稿设计,努力实现书法经典的重生。共同正面的设计,一改之前通用的国徽图案,从春秋时期蔡侯申钟铭文中,集字“中国”二字为主题表现 元素,周围以同时期龙纹钟图案加以组合装饰变形设计,使共同正面能够鲜明地反映中国书法项目的主题,与各个背面图稿相得益彰(正面详细设计思想,另有文章,不在此赘述)。可以说,该套金银纪念币倾注和凝聚了思想创意者以及设计师、雕塑师们太多的辛劳与智慧。

篆刻印章是书法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玺印艺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自明代文彭用石刻印开始,带来了篆刻艺术的巨变。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紧密联系,是书法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著名书法、篆刻家苏士澍先生为该套金银纪念币专门篆刻一方“中国书法艺术”朱文印章, 使画面元素更加趋于完整和大为增色。

苏士澍主席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在方案选择种类的确定上给予了重要学术支持,是该项目成功发行的重要保障。(作者为中国金币总公司董事,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设计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克劳斯硬币大奖评委,国际 FIDEM 纪念章大会中国副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徐可芒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