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探索知识服务建设,深化数字出版转型

2018-08-03 09:09 来源 : 出版商务周报        作者:周坤

分享至

1533196106868052690.jpg

出版业是制造业属性更浓、服务业属性稍差的行业,因为我们的大量时间在做知识产品。当下,知识服务大热,我认为,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知识产品和狭义的知识服务。产业化和维度化是它的两个重要属性。

在广义的知识服务领域,出版社原来是怎么的,现在可以怎么做?传统出版的知识服务流程是:知识生产者将知识交给生产组织者,然后生产组织者形成知识产品,再将之交给运营者,最终通过新华书店等渠道到达使用者。在这个流程下,知识产品能否解决用户的问题?知识生产者或组织者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自己的产品到达了使用者。现在我们做知识服务,是要针对用户的问题提供相关服务。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兴起的情况下,出版社可以怎么做? 

出版社可以怎么做?

第一,知识生产者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的生产组织者生产产品,这个产品到达运营商,之后由运营商推到使用者。目前这种操作方式在部分出版社处于适用期。

第二,这个知识产品依赖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其提供给用户。这一步生产组织者和使用者可以直接建立对话关系,我们也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

第三,生产组织者连接到了使用者,那么生产者也可以加入其中。建立渠道让生产者、使用者通过一个平台进行对话。

出版社的三种知识服务渠道

从近几年的总结来看,我们发现出版社做知识服务使用三种渠道,这三种渠道之间的区别和核心如下:

第一种,将原先的纸质产品转成数字化产品,实现产品形态的变化。这实际上是我们和作者版权的变化。国外很多出版社在做知识服务时,大多先从上游和作者在版权、产品形态上发生变化。比如像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科文库,这类产品都还可以,延用了原来的渠道进行推广,能够盈利。

第二种,将纸质转化并改造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这种产品和原先的纸质产品不同。纸质产品可以提供文献,但是提供给用户并让用户使用起来,就必须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这一点实际上是产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式的变化。现在出版圈做的比较好的,像法信深入到律师的工作当中。

第三种,进入平台阶段,打通了上游知识生产和下游知识使用,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脱离了出版单位原先擅长的知识产品的生产,变成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知识服务转型可能已经成功。据了解,在出版界能达到这一阶段的公司较少,但是一些互联网公司爱从这个阶段切入。

就出版社的难易角度而言,我认为以上三种方式是从易到难的。因为第一种是产品形态发生改变,第二种是形态发生改变,第三种则完全改变了原先的工作方式和原则。

知识服务转型时的步骤

基于以上三种方式和难易度,我们建议在做知识服务转型时按照以下步骤。做的比较好的出版社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或第三步,我们希望出版圈中更多出版社能够把知识服务做好。

第一阶段,出版社先做内容服务,挖掘核心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渠道,形成产品并获得用户,实现第一目标;在第二阶段的场景服务中,不是以内容为主体,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主体,思考内容应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使用者的活跃性、依赖感;第三阶段,激活使用者的知识需求,使其在平台上得以表达,同时把生产者也汇聚起来,满足其需求。这个阶段完成后,出版社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改造传统模式,建立新的生态。第一阶段的首要目标是挖掘文献、内容的优势、需求,再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产品;第二个目标是获取用户;第三个目标是盈利,没有第三个目标出版社就没有走下去的决心。近几年我们靠国家资金的投入做了一部分事情,如果想往后发展必须要盈利。

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做的是挖掘行业用户的工作、学习场景,提供相关的内容服务及工作服务。这个服务应该具体贴合到场景当中去。这个阶段对出版社来说难点在于挖掘相关场景。但是出版社不是不能做,在了解了行业之后就能做。

第三阶段,在平台上,建立用户成长体系,聚合使用者和生产者,提升他们的活跃度,打通行业上下游,建立从知识生产到使用的渠道。若第二个阶段能完成,那么第三个阶段就会顺理成章。

第四阶段,多形态知识产品为主的知识、生产、运营的整合体系得以建立,这个时候我们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可以说已经有一定的成果。

这是我们建议的出版社做知识服务转型的整体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上,有哪些案例可以借鉴?第一个阶段,像主要为图书馆提供内容的友商、新万方、超星、包括得到等等,他们都是以内容为主,并不是以为用户解决问题为主。第二个阶段,像刚才举的例子Knovel、法信都是行业级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擅长从第三个阶段切入,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在第三阶段获得成功,但少了前面的根基,后面的路也很难走。

总体来说出版界这几年大多都集中在第一阶段,少数在第二阶段。如果出版社要做第一阶段,那么应该要怎么做?或者说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做这条线应该先走C端还是B端?总体上从两个的特点以及现在出版的产品分析,像真正运营地好的C端产品屈指可数,它们的特点是风险大、收益大,增长空间无限。像现在出版社在进行服务转型的2B产品做的比较多,它们的特点是风险小、预期把握度高,但增长空间有限。所以综合两者的特点,我们建议应该是以B端的产品切入,然后逐渐发生成C端产品。

我们从C端、B端的角度也对每一个阶段提出建议建议。内容服务个性化需求不是很明显时,走B端服务;对于用户个性化需求明显呈现出来的场景服务,走C端服务,但是覆盖渠道是B端,最后是C端应用、C端平台。

出版社如何做好内容服务?  

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很多数据库产品,这个数据库产品各个行业都做,做完之后统一的下游用户是行业机构、图书馆。这些产品的销量,或者说依仗的优势在哪里?依仗量多?肯定不是,我国的出版社就是这个特点,不会以量取胜。以最新?也不会,要看期刊社。以质量?其实质量是一点,但不是最核心的因素。出版社在内容服务方面做的最好的应该是哪里?我们要找的应该最切合用户需求。行业用户的需求在哪里,用户要看什么内容?我们在做公安出版社的时候,因为民警要看的是案例,我们要先找到用户需求,也就是对用户的行为、交付的场景做分析。比如说内容服务,刚才谈到数据库,还有没有其他场景?比如说在开车时使用,我们的内容服务就应该由文字变为语音,这就是为什么听书这么火。如果是睡前,也有相关的移动服务。如果是民警,他要的肯定不是一个数据库产品,而是在执法过程中怎么样找到类似的案例或者解决类似情况的指示,这个应该从交付场景考虑。

第二,内容质量,这个对出版人来说没有问题。

第三,混合内容。混合内容主要是由交付场景推导出来,不同的交付场景内容不同。

基于以上几点再分析我们在做内容时,到底听的是文献、结构化内容还是条目化内容?这是我们拆分图书的碎片化、音视频的配套等等。

出版社如何做好场景服务?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有三本工具书,辞海、现代汉语和新华字典。现在百度这么方便,为什么一定要从这三本书中找内容服务?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并不能说服所有用户。这时我们就要有基础的内容,那么怎样深入到用户场景里去?出版社的所有编辑都在办公室放一本辞海,因为要查作者在引用时对词条的引用和用法是否正确,这就是一个应用场景。如果我们有辞海这本书,利用辞海的内容给编辑提供词语校对,是不是编辑就离不开这个服务了?但是这个时候提供的不是内容。当然基于这个内容还能衍生出很多场景,比如中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原来还要查,但如果我们基于辞典的解释帮他们把作文美化、通过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对作文进行现代化的做法,不要写着急,而要写心急如焚、芒刺在背。这个就是从内容服务到场景服务的过程。

场景服务的要求是场景驱动,这时就要讲究用户体验,还有个性化单体用户的场景。如果开始分析革新华单体用户的场景,这时你会按照不同的分类做服务,做用户分类时,下一步已经转化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用户分析、运营,下一步由生产者到使用者是不是已经开始做了。

从内容服务到场景服务,然后到平台服务,最后到生态建设的这个流程,第一步属于起步,第二步是重点。如果场景服务做好,那么我认为知识服务已经实现了一半。为什么建议走这样一条路线?风险可控。第一,发挥优势,前期充分发挥了传统出版社的发行渠道、建设方式、资源以及行业的理解优势。第二,劣势规避,从行业可控的产品入手获取用户,再逐渐发展用户。从每一步的角度来说,每一步获得阶段性成果可以提振信心。最后、也是对于出版社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全面自然进化的过程,而不是靠打激素长起来的。如果我们的技术平台靠打激素长起来,那么人员储备、政策、运营策略等等一系列都跟不上,所以靠激素打起来是不行的,注定要失败,这就是为什么要推进这样一个路线。

在这样的路线基础上,我们方正一直在做行业的支持服务,从资源产品,再到资源的组织方式,这样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到行业。

我们现在也做了一系列产品,像特色资源类服务、数据库集群服务,还有一些场景类服务,当然场景跟行业有关。比如,法律行业审判案例,还有一些正在观测当中的平台类。比如,法官判案时要找同类的审判文书,现在全国公开的审判文书有3千多万,我们给他提供一种策略,从案件里面去找它的特征,比如从责任主体、责任构成方式来选哪些裁判文书可能是相近的。现在单维度提取的正确率在80%以上,从技术角度上已经达到了应用基础。另外,针对整个出版行业要做一个图书导购的机器人。用户想要一个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信息,我们就会给用户推,这件事也在研究当中。还有,把百科和图书放进百科词条,将百科与百科、图书与图书、百科与图书的关联关系构建,这目前在部分出版社有所实践。除此之外还有工程类,前面举例说到辞海的条目以及应用场景,第一期正在做内容服务,想要往场景服务转。

方正可以说是跟出版行业一起成长的,我们对知识服务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刚开始在数据库认识知识服务,到现在将知识服务分成内容、场景、平台、生态,我们应该从知识加工服务到场景、平台都做相关的内容,和行业共同推整个知识服务场景,为整个行业推针对性、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江文军
相关推荐
  • 知识产权行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知识产权行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7月25日,知识产权出版社科技信息事业部主任刘化冰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国家知识服务高端论坛上围绕“知识产权行业知识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表了演讲。
    2018-08-02 08:50
  • “内容+服务”打造出版新体验

    “内容+服务”打造出版新体验

    日前,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7071.93亿元,数字内容供给能力和用户服务水平加速升级。
    2018-08-02 08:36
  • 出版行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新思维、新生态

    出版行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新思维、新生态

    2018年7月24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围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从内容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思考与探索发表了演讲。
    2018-08-01 09:01
  • 科学社探路按需出版,个性化服务不再只是空口号

    科学社探路按需出版,个性化服务不再只是空口号

    纵观整个出版业,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改造传统图书出版加工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2018-08-01 08:56
  • 为什么传统出版社做不好知识付费?

    为什么传统出版社做不好知识付费?

    2016年那会儿知识付费热浪高涨,有好几个我熟悉的编辑转行做了知识付费。这两年下来,这些人也几乎占据了几个大型知识供应平台的中坚位置,得到、知乎、简书、喜马拉雅等等。
    2018-07-18 08:19
  • 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它由罗辑思维“得到APP”首创,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科技媒体36氪、读书网站豆瓣及一些名人微信公号,后来也都出了付费专栏。
    2018-07-03 08:18
  •  这位外国文学编辑怎样“得到”200多万用户? 

     这位外国文学编辑怎样“得到”200多万用户? 

    33个文学解读产品,209.5万人收听,谁说图书编辑做知识付费项目难上加难?!找对了思路,传统出版业与新兴内容行业合作起来会更加顺畅。
    2018-06-21 08:45
  •  渠道商技术商入局内容生产,是出版业的末日还是春天? 

     渠道商技术商入局内容生产,是出版业的末日还是春天? 

    提起传统出版,“活多利薄”是人尽皆知,近几年由出版业跳槽至互联网、新媒体、教育行业的同仁数不胜数。与此同时,一部分技术商、渠道商对出版业虎视眈眈,另一部分已如饥似渴地涌入出版领域,想要分取一杯羹。
    2018-06-19 08:35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