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2018年两岸暨港澳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在青岛举行。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市场高度关注的监管新规已经落地,正式开启我国以正本清源、防控风险、转型发展为特征的资产管理新时代。
报告称,随着准入门槛和监管规则的统一,资管业务竞争迎来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新格局。一方面,国内理财、基金、信托、券商、保险等机构之间的跨业竞争将站到同一起跑线,各方围绕成熟客户市场、优质投资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伴随金融市场开放、境内外规则趋同,中国资管机构还将直面国际金融同业的有力挑战。整体而言,防范风险仍是金融业的主基调,“正本清源、回归本质”是理财业务的核心特征。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将以建立健康持久的业务运营模式为首要任务,在风控能力、投研实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系统运营能力和业务治理结构等领域进行全面提升。
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将成银行资管风险管理重点
报告认为,下一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综合风控能力;二是要坚持大类资产配置,深化投资研究实力;三是要引导理财“脱虚向实”,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四是要加强资管系统建设,把握金融科技前沿;五是要优化理财组织架构,资管公司提上日程。
报告指出,纵观2017年的监管动向,未来监管方向仍是统一标准、穿透监管、检查整改和加强监管协调。银行理财急需建立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需要、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风险控制体系。
报告认为。随着银行理财向净值化和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迈进,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将逐步代替单一资产类别的信用风险,成为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
一方面,资管2.0时代的风控形势严峻,银行资管业务需要构建与净值型产品和标准化投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提升对新规要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一是要认识到资产管理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不是完全规避风险,而是承担必要的风险、获取适当的收益。二是建立符合新规要求的风控模型,由事后风险监测向事前风险配置转变,把资产的风险限额作为收益测算的约束条件,将风险配置与大类资产配置结合起来。三是完善时点范围全覆盖、资产品种全覆盖、风险类型全覆盖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持续提升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监测的有效性和自动化。
另一方面,银行资管将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资源,学习行业先进实践经验,建立和完善与资管业务转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准确识别风险、有效管理风险、有序打破刚兑的综合风控能力。一是加强整体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管理,拓宽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控,结合市场波动与产品实际情况,提高监控的前瞻性。二是加强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标准化资产投资加强集中度风险管理,防范表内外业务集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合度风险叠加。三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逐步提高风险拨备计提水平,提高风险缓释能力;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建立完整的风险处置体系,最大程度上实现资产保全,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四是加强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监控,全面监控组合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强化风险预警与报告,并充分依托系统提高监控的时效性与自动化水平。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