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品 >  正文

“海派”画家 郑午昌、汪亚尘书画价值管窥

2018-07-12 11:12 来源 : 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崇艺

分享至

当今,海派书画在拍卖市场上异常火热,频频创造出高价,受到藏家的热棒。作为民国“海派”画家的郑午昌和汪亚尘,可以说市场定位明显低于其本身价值,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严重背离。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有着巨大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

郑午昌《山水四屏》2011朵云轩秋拍拍品

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以字行,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我国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论家。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海上画派领军人物”,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人物之一。郑午昌著述宏富,特别是1929年他编著的《中国画学全史》,这是中国人自行编著的第一部中国绘画通史,开中国画学通史之先河,蔡元培赞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至今仍是研究中国画学的权威著作。他还是海派画坛卓越的组织者,组织并参与“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多个影响力波及全国的绘画团体,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不可缺少的一页;同时,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参与编辑多个艺术刊物,组织学术研讨,提高了当时学术论争的理论水准,许多当时所提出的问题和论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他还是一位出版革新家,首创汉文正楷活字,打破了洋人在印刷界的垄断,被赞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清末五口通商后,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也是全国经济中心、文化艺术的重镇。那时,画界的环境相当宽松,特别海上画派的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风格,包容性很强,同时绘画市场也空前繁荣。为此,沪上“十里洋场”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坛高手,不少人甚至移居沪上,画家之多为全国之冠。清末和整个民国的海上画坛,社团林立,大师辈出,在“寒之友社”“蜜蜂画社”“中国画会”“九社”“甲午同庚千龄会”等许多最知名社团中都有郑午昌的身影,他所结交的几乎都是艺术界重量级人物,如张善孖、张大千、陈树人、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冯超然、谢玉岑、汪亚尘、钱瘦铁、郑曼青、马公愚、姜丹书等等。郑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多的是发起者、组织者。

郑午昌《 观云图》2011北京瀚海秋拍拍

郑午昌《春江渔父》2009上海天衡秋拍拍品

那么,为何郑午昌有如此能耐,这与他在民国的艺术影响力和人格号召力有着直接关系。

他与张善孖和张大千、昆仲、何香凝、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姜丹书、陆丹林、徐悲鸿、王师子、谢玉岑、孙雪泥、汪亚尘等诸多海上画友交契至深,时有合作。海上一流名家、画友之间的切磋和交流,使得郑午昌的眼界大开,画艺、画史、画理益进。他历来反对用西画来改造中国画,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捍卫者,同时也是借古开新创新者,绘画主张“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他擅长山水、花卉、人物、书法、诗词、鉴赏等,绘画有“郑杨柳”、“郑白菜”之誉。他的杨柳千条万缕,浅绿轻黄,极见袅娜;他的花卉师法白阳、新罗,并吸收西洋画法,淡墨浅色,风格清新。水墨白菜,水墨淋漓,生动有致;郑的人物画不多,师法宗陈洪绶和任伯年,人物开相神情生动。

郑午昌《万壑松风》2011朵云轩秋拍拍品

在艺术市场上,郑午昌的作品很早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他1922年入中华书局任美术编辑,1924年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那时,郑氏就属于“高级白领”或是“金领”,收入颇丰。1927年郑氏脱离中华书局,与李祖韩等集资开始制造汉文正楷铅字,1932年设立汉文正楷印书局,自任总经理,当起了老板,并请中华书局编辑、书法家高云腾书写正楷字,创制头号至五号、新五号汉字正楷活字,于1933年9月全部完成,行销全国。他家境富裕。不过,也卖画,也有润格,但不是靠卖画为生,早在1926年就颁布了润格:3尺至5尺每尺4元,6尺以上递加1元。润格略低于与同年颁布的黄宾虹,不过,黄宾虹之后很少调整润格,主要也是卖画销路不好。而郑午昌则多次调整润格。建国初,也就是1952年他不幸患脑溢血去世,去世时只有58岁。由于宋元一路画风被冷落和边缘化,郑午昌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郑午昌《曲径探幽》2011上海道明秋拍拍品

八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得推出中国书画后,郑午昌的作品开始拍卖场上露面,每幅价格在数万港元。步入九十年代后,他的作品价格在海外市场大幅攀升。1991年他的《山水画集》册页在香港市场上以32万港元成交,创当时郑氏作品最高价。国内艺术拍卖兴起后,郑午昌的作品就一直是国内各大拍卖行的固定拍品,1993年他的《松壑云水》在首届朵云轩拍卖会上以8.36万元成交;1995年《行书七言联》被中国嘉德拍至2.86万元;1997年《青山问道图》和《万木九华图》在朵云轩拍卖会上分别以5.28万和4.84万元成交。之后,他的作品价格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如2000年《秋林晚顾》立轴被朵云轩拍至2.09万元。2002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他的力作《与松同寿》不仅题材好,而且构思独特,结果以3.52万元拍出。2003年后郑的作品价格在市场上有明显上涨,如《江上晴岚》在朵云轩拍卖会上以21万元成交;《红树青山好放船》被北京华辰拍至39.6万元;《顶湖感旧图》在嘉德拍卖会上以41.8万元拍出。2011年郑氏的作品再上台阶,其1941年作《万壑松风》立轴在朵云轩估价180~220万元,经过激烈竞投,最后以471.5万元成交,高出估价高端1倍多,并创下郑午昌作品市场最高价。同年,1945年作《观云图》镜心在北京翰海获价345万元,价格较理想。近两年,随着中国书画大幅调整,藏有郑作品的藏家一般都不肯轻易抛出,导致郑氏的精品在市场上亮相很少。

郑午昌《青山鸣泉》2011上海朵云轩秋拍拍品

总之,郑午昌在民国海上画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从艺术成就看,山水画郑午昌与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可谓各具特色、各具魅力,就郑午昌作品的市场行情看,不要说与张大千比,即便与吴湖帆和贺天健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相信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藏家鉴赏水平的提高,郑午昌作品会在市场热起来的。

郑午昌《 江山秋爽》2014上海天衡春拍拍品

郑午昌《富春泛棹》2017荣宝斋春拍拍品

汪亚尘(1894--1983)原名松年、字云隐。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黄山)。15岁入杭州省立中学,后辍学,进绸缎店当学徒,18岁春到上海,入青年会夜校,跟图画老师张聿光学画,结识乌始光、刘海粟,当年冬共同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并任函授部主任兼教员。20岁与丁悚、张聿光、刘海粟组织振青社,出版过《振青书画集》。1915年曾与陈抱一等人组建中国第一个画会组织"东方画会"。1916年东渡日本留学,192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同年回国,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28年至1931年赴欧洲作艺术考察,归国后曾任新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新华艺术师范学校校长。1947年赴美讲学并举办画展,传播中国绘画,历时30余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汪亚尘就有“金鱼大王”的美称,他笔下的金鱼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并称“三绝”,可以想见他那时在画坛的影响力。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也是学术气氛非常活跃的年代,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文艺倒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中国画领域,既有恪守古法的传统派,也有师古求变的创新派,还有兼容中西的改良派,汪亚尘显然是属于后者。他学西画出身,又有留学日本、欧洲的经历,汪亚尘改良中国画的着眼点非常清晰,那就是融会中西。

汪亚尘《荷塘鱼戏图》2005上海工美春拍拍品.jpg

汪亚尘《荷塘鱼戏图》2005上海工美春拍拍品.jpg

汪亚尘《花鸟四屏立轴》2013北京华辰秋拍拍品

  汪亚尘的中国画作品,早年与晚年的都特别精彩。早年作品,笔墨精湛,格调雅致;晚年的作品,色彩缤纷,天真烂漫。他早年的中国画创作,虽然有很强的变革意识,但仅限于形式方面作一些尝试,比如把写意花鸟画中常常不被重视的衬景,画得细致认真,并且融入一些西画的元素,有透视,有光影,使一味“逸笔草草”的中国画不至于那么空疏苍白。当然,要真正融合中西,这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开倒车”,有可能走弯路,挺不过去,那就前功尽弃。汪亚尘在1950年前后的十多年间,很多作品的质量,相比前期,有非常明显的退步,这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一定要经历的过程。好在汪亚尘挺了过来,到了1960年代,我们终于看到他面目焕然一新的中国画作品。色彩是汪亚尘改良中国画的突破口。传统的意笔中国画,对色彩是不很重视的,常常被看做可有可无的一种辅助形式。即便是没骨设色,强调的主要是色彩的协调统一,单纯明快,不主张施以过于复杂的色彩,“五色令人目盲”,老子的这句话深入人心。至于色彩的变化,不是在着色技法上用复杂的多色混调,而是体现在同一色调之中的浓淡、深浅差异上。中国画改良,从康有为、陈独秀提出话题到现在,已经百年过去,实践者芸芸,成功者寥寥。尤其中西绘画的融合上,更是难上加难,有些人在山水画中加入透视的法则,或者在人物画中加入写实的因素,就以为可以称“中西融合”了。其实,真正只有林风眠、汪亚尘等少数的几人在中西绘画的融合方面有所作为。然而,林风眠走得太过头,除了宣纸他几乎完全抛弃了中国的绘画元素,他的许多山水、人物,只要把它从宣纸移到画布上,几乎就是油画作品了。汪亚尘则尽量保留中国画的风貌,他大部分作品采用条幅、中堂、册页等传统的幅式;题画的诗文洋洋洒洒又能应景对题;书法功力也非常深厚。对于中西绘画扬弃这个尺度的把握上,汪亚尘显然好过林风眠,他的画里,色彩带有印象派的特征,笔墨则是非常地道的中国味,二者的融合非常自然,没有半点拼凑的痕迹,因此他的画别具一格,个性十足。
  

汪亚尘《群鸡图》2017荣宝斋春拍拍品

汪亚尘《鱼乐四屏》2017中国嘉德春拍拍品

他的金鱼作品上拍数量最多,前几年只有数千元,如其《金鱼》在2004年中国嘉德拍场上只以4950元成交。在该作品中,汪亚尘在将印象主义样式及风格移植的过程中,又自觉地融合了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用笔兼容油画中印象派笔法和水墨晕染的意趣。艺术价值极高,但其价格却与实际价值严重偏离。

至2010年秋开始上涨,一般作品达到数万元,精品价格开始突破十万元。如《池塘雅趣图》在2010年中国嘉德拍卖中,价格已达到3.36万元。对于他成系列的屏条或镜心金鱼作品成交价较高,如《鱼乐图四屏》在2011年的西泠拍卖拍出了18.4万元。2013年《游鱼图》四件与《鱼乐图》四幅镜心在朵云轩和香港苏富比拍卖中,分别以19.3万元和16.7万元成交。后者值得一提,这件作品虽然用笔用墨还恪守传统的法度,但在谋篇布局上,已经融入一些西画的元素。游鱼是画的主体,在传统的表现手法中,画家也许只在意鱼的造型、神态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排列,最多加上点缀的景物,以弥补或丰富画意。至于鱼的活动场景,鱼群的空间关系,完全交给观者去想象,“计白当黑”的美学理念,让空白变得意味无穷。对于册页的装裱样式也深受藏家喜爱,价格也达到十万元以上。如汪亚尘1959年作的《书画合璧册》,估价仅为6.5-9万元,最终在2011年北京翰海以23万元刷新了拍卖记录。另外汪氏的《湖海奇珍》册页也在2012年的北京保利以10.925万元成交。

汪亚尘的花卉作品,早年与晚年的都特别精彩。早年作品,笔墨精湛,格调雅致;晚年的作品,色彩缤纷,天真烂漫。倒是中间的探索过程,作品良莠杂陈。他的此类作品的造型设色,完全把内心对自然的强烈感受和自己生活道路的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样显著的艺术风格。其花卉画作品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很注重色彩。色彩是汪亚尘改良中国画的突破口。他的色彩的变化,不是在着色技法上用复杂的多色混调,而是体现在同一色调之中的浓淡、深浅差异上。因此,汪氏的花卉画有其独特之处,目前市场正在上升期。汪氏花卉画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娴熟运用中国传统审美中黑白的要素,把它们柔和的融入到缤纷的色彩世界,因此特别雅致。

汪亚尘《富贵孔雀图》2005上海工美春拍拍品

在十年前,这类画作也才只有几千元而已,近年来普遍在几万元之间。特别是菊花题材近年来呈上涨趋势。如汪亚尘的《秋菊》与《草堂秋菊》作品,在2010年的北京荣宝及中国嘉德的成交价分别为2.24万和1.344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汪亚尘的牡丹、荷花题材画作的价格相对而言要稍高。在2012年的华艺国际和2014年的西泠拍卖中,汪亚尘《牡丹》与《暎日荷花图》分别以6.9万和3.45万元成交。这件《牡丹》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中国写意花卉的理解。色彩驳杂跳跃,笔触奔放活脱,这种激情洋溢的作品,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在这简简单单的几朵花、几片叶当中,画家不知运用了多少的色彩,花青、石绿、曙红、藤黄、赭石等等,不一而足。

同时笔者发现,花和鱼构成的作品,往往受到藏家的争夺,更能创造出高价。如汪亚尘 1940年作 《紫藤游鱼》在2011年的上海天衡,估价仅为6-8万元,最后以17.25万元成交。

综上所述,汪亚尘绘画的造诣和价值,毋庸置疑! 然而,明珠蒙尘,他的作品却无人知晓或青睐。这些年汪亚尘作品的价格虽然呈现上升趋势,许多人已经习惯用耳朵去跟风追捧,对于这样一个声名清寂的画家,鉴赏者就特别需要一双深邃的眼睛了。

责任编辑:徐可芒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