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字详情页 >  正文

《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释放了哪些信号?

2018-11-19 08:44 来源 : 出版商务周报        作者:赵强

分享至

据新华社11月14日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改革开放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关财税政策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关于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工作方案》《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目前该方案的全文还没有披露,但是从新闻中表述的指导方针看,这是一个事关出版业走向和发展的重要文件。

我特别注意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的议题,都是事关全国各个行业大发展的前瞻性、指导性、改革性的议题。都会触及相关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而拿出系统、权威的解读。而这次对出版业改革的文件,着重提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符合时代大潮,也回应了某些对出版业发展不清醒的认识。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直是出版业的优良传统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出版业不但起到了文化摆渡人、文化推手的作用,还起到了文化的号角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出版人在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不会有我国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有资料显示:1978年时我国只有105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仅14987种,总印数37亿册,国有图书发行网点8600多个。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580多家出版社,出版图书近50万种,总印数92.4亿册,出版物销售总额3704亿元,实体书店发行网点22.5万个,我们能够销售的图书已经达到230多万种,中国的书在任何国家的市场上都有销售,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发行大国。

出版物成为广大读者获取知识文化、了解世界和万物的一个重要窗口。眼下,到书店去,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化休闲、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时尚。

多年来,出版人一直坚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指导性原则,按照《出版管理条例》和相关的出版法规,不断完善出版机构的队伍建设和流程建设,每年都出版了深获读者好评的优质图书。有专家无限感慨道:“中央多次肯定出版业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出版界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到体制机制改革,奋斗了40年,才有了今天出版业的大好局面。”是的,出版业是我国文化产业改革较早的行业,也是改革力度很大的行业。而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服从于出版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牢固地树立为读者服务,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这一总的原则。从文化产业来说,出版界的收入总量占我国文化产业的65%,年出书达50万种,年发行突破80亿册,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2.3万多亿元,资本收益率在30%以上,引领了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

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在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充斥在出版业。尤其从前几年开始,出版业转企的这几年,不少出版机构一味地向钱看,向市场看,不同程度地放弃了出版人的主体责任和把关人的作用,出版了一些内容低劣,没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出版物,甚至还有一些内容导向严重偏离我国现状、诋毁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的读物。这些有着伪劣内容的出版物,加上一些没有节制、选题严重重复的公版书、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教辅读物、宣传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所谓名人明星的读物,都给出版业增添了很多杂音和不和谐因素,影响了出版业一直以来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一味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出版业的业绩,也极大地影响了从业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每年海量出版的教辅书、公版书,其实也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创新力和原创读物的发展。因此出版业的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就被或大或少地降低了,甚至放在了脑后,成为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出版机构不狠抓原创、不抓有重大前瞻性的选题,无疑地就把自身降低为一个只是赚钱工具的行业,一个文化的剪刀手了。

引领读者,也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然地,一段时间以来出版物质量的大幅度下滑,也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出版物在读者心目中一直以来神圣的形象。“似乎谁都可以出版图书”,这就是很多读者的印象。当出版业降低了准入门槛,降低了从业者的门槛,降低了作者的门槛,试想一下,我们还能出版一些有分量的好书吗?

我国即是一个出版大国,也是一个读者大国。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是重大的。尽管阅读受到了来自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巨大冲击,然而值得我们欣慰的是,纸质图书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崛起而灭亡。过去几年,很多人情有独钟的通过阅读器、网络、手机看电子书,眼下又被纸质书的魅力所吸引,很多读者又回归了纸质书阅读。因为只有纸质书,才能让人有阅读的神圣和庄严,才有仪式感、使命感,读过的书才记得住。而在近两年陆续实施的两部法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也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公民的阅读权。伴随着全民阅读在各地的深入开展,出版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也应当看到,出版物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它还要通过自身的内容浸润到读者的心灵,进而启迪读者的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在此意义上,出版物也代表着主流文化、国家意志和行业智慧。一个没有什么独到内容和思想、没有什么独特发现和文化底蕴的出版物,与其说是出版物,不如说是一个文化垃圾。在出版工作中,编辑不能让读者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做读者的贴心人和指路者。读者是最可敬重的。因为有了读者,才有了出版物的繁衍、畅行;因为有了读者,才使得出版人尽显自己的才华,释放自己的知识能量、智慧能量。

读者又是最可爱的。他们与出版物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支持我们的出版业。即使当他们钟情的出版物有了瑕疵时,也会函电飞驰地善意地指出,显示出一种心胸的博大和宽容。当他们有了更多的阅读渴望时,也会促成优秀选题的批量地产生。

因此,出版界的同仁时刻不能远离读者、轻视读者。应当将每一次同读者的交流,把每一次出版物的出版上市,当做一次次事业腾飞的基础。

我们说,心中有读者,自然才能善待读者。善待读者就是要知道读者真正想看什么,应当把最优质内容的出版物,及时准确地奉献给读者。既然读者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出版人就应在选题上精耕细作,精准施策。而不是坐井观天、胡编乱造一些选题,出版一些与主流文化、国家意志格格不入的低俗的出版物。

提升读者,就是要求我们的编辑最大限度地放下我们的身段,积极融入到读者中,发现选题、提炼选题、精心制作选题,从而使每一本图书都成为散发着编辑的智慧、体现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和发现的载体!

责任编辑:江文军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