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反溺爱》

2019-03-11 08:36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作者:【美】罗恩·利伯 著

分享至

 

《反溺爱》

作者:【美】罗恩·利伯

译者:林丽雪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定价:58.00元

  编辑推荐: 

  一本书聚焦育儿和财商,通过9堂家庭财商课,给孩子全面的财商启蒙;以金钱为教育工具,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 

  解答家庭中关于金钱最困惑的9个问题,让家长与孩子轻松谈钱 

  已在10余个国家出版,美亚财商教育畅销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财商教育的亲子家教书。在今天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钱”成为家庭中备受关注、无法回避的话题,但该如何跟孩子谈钱却让家长无比头疼。 

  本书试图纠正一个认知偏差:家长以为钱最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本书为中国家庭提供了财商启蒙的实用指南,通过9堂家庭财商课教会孩子财富的知识、幸福的学问。 

  作者简介: 

  罗恩·利伯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专栏作家。多年来他一直倾力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的课题,依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的采访、调研和在专栏、脸书上与粉丝的互动,创作此书。 

  精彩书摘: 

第1课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

“为了养出正直与善良的孩子,我们必须敞开心胸畅谈这些话题。”

  2011年年中的某一周,我同时了解到两对父母的故事,他们都因为金钱问题而感到不自在与烦恼。当时全美国都在讨论贫富不均的问题,比如:谁有钱?有多少钱?为什么有钱?至于来年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要选出最能代表整个国家发言的人。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人加入了这场有关贫富不均的讨论,或是这些讨论会引起多少关注。但是,当一群好奇的初、高中生看到新闻,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却往往变得紧张起来。 

  “我们家有钱吗?我们怎么知道谁有钱?你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工作,而不是其他更好的工作?那样我们就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到更好的地方度假!”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些问题。而我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会转而向我寻求答案。因为,学校并不擅长处理这类问题。如果老师谈政府、政策与税收,既听起来无聊,还会牵涉政治;如果谈个人的行为与企图,又多少有点像是道德审判。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谈什么,孩子回到家里都会提出敏感的问题,而隔天一早,学校的行政人员就会接到一堆来自家长的抱怨电话。 

  在课程自由度较高的私立学校,谈金钱与社会阶层问题会更加复杂。能够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的家庭多半都很幸运,他们要么自己足够富裕,要么就是可以获得财务援助。但即使如此,当有人谈到与金钱有关的问题以及金钱会如何影响孩子时,家长与行政人员都会深感不安。 

谈钱不是问题,不谈才是问题 

  身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最爱问让人不舒服的问题。其实,在听到这两对父母的烦心事的前一年,我就已经开始搜集各年龄层孩子提出的与金钱有关的刁钻问题。只要听到一个好问题,我就会发布到《纽约时报》的网站上。 

  为什么那个人在等红灯的时候跟我们要钱? 

  为什么我们不把多余的房子送给没房子的人?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两栋房子? 

  妈妈赚的钱比爸爸少吗? 

  我们穷吗? 

  穿不起好衣服的人是不是很懒惰? 

  如果你失业的话,我们是不是就没钱花了? 

  针对每个问题,我会先贴出一个答案,再请读者帮忙提供其他更好的答案,这样的讨论让大家都觉得获益良多。我9岁的女儿同样问了几个问题,我都试着给出答案。 

  和我联络的这两对父母已经关注我网站上的讨论好一阵子了。他们向我发出邀请,问我愿不愿意到孩子的学校为家长演讲,让父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有关钱的问题。此外,他们也提醒我:“家境比一般人好的家庭,已经开始觉得自己被妖魔化了;而家境不好的家庭,则会觉得有钱人很爱在大家面前炫富。”他们向我委婉提议,用不会让现场任何人感到不舒服的方式讨论金钱的问题。 

  我马上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在家庭教育或金钱方面,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新的挑战,但父母如何与孩子谈钱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说它“新”,有几个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有许多学者一头扎进行为经济学的领域。如果读过《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就会知道行为经济学在谈什么。简单来说,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大到政府施政,小到个人行为,人类的偏好与情绪都会对经济决策造成深远影响。 

  我们在任何时刻,对金钱所做的任何决定,以及所得多寡,都会伴随大量的情绪。例如,我们对买得起的东西,通常会感到自豪、喜悦与兴奋;反之,则会感到困扰、羞愧、尴尬与羡慕。每个月特别留心信用卡或借记卡消费明细的人,应该都曾感受过这些复杂的情绪。根据我在《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做理财专栏作家的10年经验来看,挑选合适的共同基金或贷款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认清与控制这些情绪。毕竟,情绪会让我们做出不当的行为和糟糕的决定。 

  我知道我能帮助这些家长,为他们提供几条关于零用钱与青少年消费的处事原则,但任何与金钱有关的话题,都必须考虑到情绪因素。只要扯上钱,无论花钱的是自己还是身边其他人,几乎都会让人产生复杂的情绪。大家一提到钱,就无法保持客观公正,与自己的孩子谈钱,肯定也无法保持冷静与理性。在纠结的情绪下,父母通常很难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与金钱有关的话题。 

  对所有家庭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经济地位,金钱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富裕的父母拥有的金钱,比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要多得多,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为孩子设定消费限制。因此,他们决定要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或是何时停止在他们身上花钱,更多地取决于情绪因素,而非财务上的考虑。至于中产家庭或工薪阶层的父母,在尽可能满足孩子衣食无忧的同时,通常会对日常开销精打细算。如果孩子提出“为什么家里没有更多钱”这种近似控诉的问题,父母难免会百感交集。 

责任编辑:李艳霞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